中国船体结构极限强度试验水平完成弯道超车
发布时间:2021-11-11 12:47:38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互联网
导读:哈尔滨工程大学5日发布消息,哈尔滨工程大学环境载荷与结构强度兴海学术团队先后成功攻克极限强度试验中模型设计、组合载荷加载和结构响应全场测量等难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使中国船体结构极限强度试验水平实现了弯道超车。 船舶在设计定型前
哈尔滨工程大学5日发布消息,哈尔滨工程大学“环境载荷与结构强度”兴海学术团队先后成功攻克极限强度试验中模型设计、组合载荷加载和结构响应全场测量等难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使中国船体结构极限强度试验水平实现了弯道超车。 船舶在设计定型前均需要进行强度测试,极限强度是船舶生命力的重要指标,船舶在波浪中航行受到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会形成“弯”和“扭”两种形态,如果同时模拟出“弯”和“扭”的形态共同作用于船体,可以大大贴近船舶结构极限强度的真实受力状态。 然而模拟“弯扭耦合”的状态是困扰船舶结构力学界多年的技术难题,国内外相关领域均未有成功有效案例。哈尔滨工程大学“环境载荷与结构强度”兴海学术团队课题负责人李陈峰副教授带领团队开启攻坚之旅。 一个个加载方案被满心期待地提出,又一次次被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否定,团队陷入一片迷茫。李陈峰不断查找原因,在翻看资料时,他在一张8年前的老照片中找到了突破口。 “这是我们当年开展弯矩测量极限强度试验的照片,当时为了模拟船体舭部受损给模型开了破口,结构的不对称导致临近极限状态时,模型两端横向均匀布置的加载点出现了加载力不一致的情况,这使得模型处于弯扭状态,这正是整个行业都在苦苦追寻的弯扭耦合加载啊!”李陈峰兴奋地说。 思路明确后,团队开始对新型加载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和验证。经过多轮优化,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四点偏心”弯扭耦合加载技术,相较于国内外其他机构提出的弯扭组合加载方法,该新型加载技术不仅避免了悬臂式加载弯矩沿模型纵向的变化,同时还避免了分步式加载的相互干涉和载荷不同步,保证了弯扭载荷有效输入。 加载技术实现后,下一个难关是极限强度的测量,传统方式采用的“点”测数据够不全面,于是团队开始极限强度全场高精度测量技术的攻关。 经过广泛学习调研,团队选择了三维激光扫描和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两种从未在极限强度试验中被正式采用的新技术。 自此,哈尔滨工程大学“环境载荷与结构强度”兴海学术团队先后成功攻克了极限强度试验中模型设计、组合载荷加载和结构响应全场测量等难题,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使中国船体结构极限强度试验水平实现了弯道超车。 李陈峰激动地说,“从2004年我跟随导师读研时就有赶超国际先进的梦想,他也一直鼓励和支持我,在这一刻终于圆梦了。” (编辑:昌吉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
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