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串行”为“并行” 科技创新应与科技伦理携手前行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78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技术、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出现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科技进步的红利,科技创新成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动能。但与此同时,一些新技术侵犯了公众权益,违背了科技造福社会的初衷,潜在伦理[详细]
-
把核酸检测资源留给最紧急的人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78
如何跑在疫情前面?核酸检测无疑是当前最重要、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由于需要检测的市民基数庞大,连日来,不少检测站点出现扎堆现象。昨天下午的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为此发出倡议,市民要理性检测,确保核酸检测资源用在最关键节点。 自6月11[详细]
-
信息时代不该让任何一位老人“落下队”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93
一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因没有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多次乘车被拒,无奈之下从安徽亳州徒步走到浙江,当晚寻亲未果露宿公园人们难以想象,在2020年代竟会发生这种令人唏嘘的故事。跨省徒步半个月,老人是怎么一步步捱过来的? 为热心的货车司机刘师傅点赞[详细]
-
进步,让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高悬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31
2012年,柯达公司破产倒闭。作为数码摄影的发明人,手握 100 余项数码摄影技术专利,却被数码摄影技术要了命。固步自封,满足于眼下的辉煌,死得让人唏嘘。 2016年,谷歌公司的阿尔法狗(AlphaGo)以绝对优势碾压世界围棋大师李世石。之前李世石也曾赢过,但[详细]
-
科技或再造未来出行体验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77
继零售、社交、民宿、外卖等行业之后,出行领域正在成为被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改造的新目标。 想象一下,未来的一个清晨,乘坐用手机约好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前往上班地点,沿着大数据瞬间计算出的最佳路线,在车上可以一边享用早餐,一边梳理[详细]
-
刷脸时代 不能忽略面部信息安全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76
购物时刷脸支付,用手机时刷脸解锁,进小区时刷脸开门。如今,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脸,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解决。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人脸识别,不过有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还有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为[详细]
-
数字技术为农户融资添新鲜血液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95
不必提交任何纸质材料,不用做房产抵押,也没见过银行客户经理,农户只需要掏出手机,在卫星遥感地图上,用描点连线方式圈出自家的稻田,全部圈完后点击提交,银行就会给贷款,手续简便,放款快捷,并且可以随借随还。这不是对未来场景的一种畅想,而是一[详细]
-
金融科技不能“独行”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52
10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指出,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1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正式施行,为金控公司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监管框[详细]
-
人工智能提供就业空间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62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通过在更高水平更大程度上赋能企业和劳动者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更大就业空间。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其次,[详细]
-
让老年人一起迈入数字时代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67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已增至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十四五期间将突破3亿人。有关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当中使用电子支付的仅有51%。这也就意味着,尚有一半老年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手段。 数字时代,一些[详细]
-
芯片项目投资不能慌张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77
芯片项目无论是前端还是后端,都对技术、人才、资金要求很高,尤其是芯片设计和制造,既需要技术密集,也需要资本密集,需要有强大的人才实力,而不是几个海归人员和投入几千万、几亿资金就能支撑的。一旦项目铺开,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就会源源不[详细]
-
防止大数据“杀熟”仍需大家留意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16
10月1日起,文旅部制定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将正式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的行为将被禁止。 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溢价,就其本质,是一种差[详细]
-
保住科学家的好奇心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54
前不久,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完成了飞行途中的深空机动,各系统状态良好,向目标继续行进。天问之名,正取自古代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个饱含深意的命名,其实是对中国人数千年来叩问苍穹、孜孜以求、勇于探索的最佳纪念。 每[详细]
-
“制造强国”助力工匠精神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20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更多的创新、资金转向实体经济,走出[详细]
-
携号转网何时结束“人为障碍”?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84
北京市消协近日发布携号转网服务调查报告,七成受访者表示,在办理携号转网的过程中遭遇过困难和阻碍,有的消费者甚至不得不因此放弃携号转网。距离2019年11月27日携号转网正式在全国提供服务,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然而,前有申请转网重重障碍,后有转[详细]
-
科学道德与学风是学术大厦的首要前提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61
近日,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在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先生、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在启动仪式上作报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致辞中说:要恪守求实精神,维护科学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详细]
-
无网络仍可支付 数字人民币价值前途无限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95
继今年10月深圳推出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之后,苏州的数字人民币红包也来了。此次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苏州市民发放总计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红包数量共计10万个,每个红包200元。与深圳试点相比,此次苏州数字人民币钱包最大看点是引入了线上支付和双[详细]
-
坚持向科技创新要策略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70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是科技解决方案更精准的前提。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是科技解决方案更有效的基[详细]
-
共享充电宝别“触碰”隐私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26
共享充电宝最近陷入了泄露个人隐私的旋涡。据媒体报道,部分共享充电宝不仅可能存在质量隐患,还可能被不法分子植入木马程序,导致手机里的通讯录、文本信息、照片、视频等隐私数据被泄露。共享充电宝行业暴露出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共[详细]
-
让人工智能更好助力社会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70
购物时刷脸支付,乘火车时刷脸进站,使用智能终端时刷脸解锁如今,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与此同时,有部分用户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信息泄露、滥用趋势。刷脸如何规避安全风险?相关话题频频引发热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详细]
-
助力中小企业 平台型企业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10
中小企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详细]
-
运营商推广5G不能玩“文字游戏”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30 热度:181
据报道,有运营商为了推广5G套餐,悄然将低价4G套餐下架,用户如需要办理4G套餐只能通过线下营业厅和电话客服。 当前,5G快游戏、4K高清视频、5G+VR等体验项目给公众带来了新奇的感受。随着我国5G网络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5G套餐价格也在不断下调[详细]
-
自强不息造就航天奇迹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29 热度:131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航天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样品,如期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探测新征程,正在逐渐抵近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详细]
-
注意网络“理财课”变成“诈骗课”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29 热度:122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是财商教育机构和理财机构经常说的一句话。这话确有一定道理。要想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手有余钱的人都应该理理财。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居全球前列,也意味着我国理财市场潜力巨大。所以,财商教育成为近年来最火的行业之一。 网络直播[详细]
-
网上买菜“被贷款”,商家的算盘不能这么打
所属栏目:[评论] 日期:2021-05-29 热度:116
通过网络平台买菜、叫车、骑单车,是网络时代再常见不过的生活场景,谁能料到会在神不知鬼不觉间背上贷款,逾期不仅要支付罚息,还会影响个人征信?涉事平台未将相关授信付款服务的规则明确告知用户,且在实际操作中有诱导之嫌,令用户误以为只是普通的月[详细]